阿里PK工商总局,成为中国有史以来最势均力敌的官民对决,这才是这个事件最大的历史意义。
文/刘兴亮
中国互联网行业从来不缺热闹,尤其是口水战。淘宝与工商总局的隔空对决,可谓是2015年开年以来最热的撕逼大战,而且还在不断升级中。即使由于种种原因,短期的直接对决可能不会持续太久,但暗中的对决,以及对决的影响,将会持续很长很长的时间。
1、对于阿里,外媒聚焦假货;对于工商总局,外媒聚焦政府诚信
这次对决,让国人作出选择其实很难,但是老外就没那么难了,我们先看看外媒是怎么报道的:
美联社:《China criticizes Alibaba in
report withheld until after
IPO》,标题把新闻点放在“中方扣留了涉及阿里巴巴的假货报告(即白皮书),直到它在美国IPO成功后才公开”。
英国天空电视台官网:《Alibaba Sells Shoddy
Goods Says China Watchdog》,ShoddyGoods是假冒伪劣产品的意思。
美国之音标题亮明了态度:《中国揭开了网售假货的盖子》。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中国对阿里巴巴发布措辞严厉的报告》,开头特别有意思:“No
business is safe from scrutiny in China -- not even its star
techfirm.”这句话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就不翻译了,scrutiny是“详细审查”的意思。
美国福克斯电视台官网跟其他几家外媒一样,聚焦中国国家工商总局为了给阿里巴巴上市让路、事先“隐藏”了这份报告。
从外媒的报道的可以看出,他们更关注的是假货问题,而且关注的程度远远超过了国内的媒体和民众。至于工商总局,我们关注的是政府的不作为或者乱作为,关注的是是否用情绪的针对淘宝,而外媒的角度则不同,关注的焦点在于中国政府的不诚信,故意隐瞒事实欺骗国际舆论。
所以,在国际舆论上,不仅阿里与工商总局是两败俱伤,而且给整个中国电商行业抹了黑,当然更给中国政府抹了黑。假货与诚信这两个标签,估计要更加深刻的烙在了国门外。
2、对于假货问题
正如美国之音报道的标题,《中国揭开了网售假货的盖子》。不管揭开者是什么目的,这个盖子终于以非常规手段揭开了,这是个好事。
假货问题,是中国制造业的顽疾。这个问题上,最大的受害者是中国的老百姓,最大的责任者是中国政府,当然工商总局首当其冲。至于阿里,即使受害者,又是责任人,但既不是最大的受害者,也不是最大的责任人。
以阿里为代表的中国电商从业者,有责任帮助消费者过滤假冒伪劣,改进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从这个角度看,正如那位80后的工商小编所言,阿里和工商总局是队友。
另据了解,有一些集中造假的窝点,甚至是整个一个村子,但就是没人查,或者差不了。这也是中国特色,就好像东莞,大众都知道那儿是性都,但就是公安不知道。造假窝点也如此。
3、有史以来最势均力敌的官民对决
关于这种事件,专题做的最好的还是新浪,类似的专题都会有个小调查,这次当然也不例外。“工商总局大战淘宝,你支持谁”的调查中,支持淘宝和支持工商总局的比例基本持平,一半一半。支持淘宝的比例略微高一点点,说明民众对于政府乱作为的痛恨要高于对假货的痛恨。
从调查看,这次对决是势均力敌的。同时,这也应该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势均力敌的官民对决。
封建社会自不必说了,那是另一个体制。进入新中国后,几十年来,或许也有一些看上去势均力敌的案例,但那都是地方上的,级别不够。
从大企业的角度看,虽然也有类似于阿里或者比阿里更庞大的民营企业,但他们都不具备和政府对决的硬朗腰板。房地产之类的传统企业与生俱来就与政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都离不开政府的势力。即使像海尔这样的中国制造业的骄傲,或者像华为联想这样的高科技企业,要么需要政府的各种补贴,要么政府就是他们的大客户,挑战之前,先失三分底气。
只有像阿里这样2C的企业,又是完全靠市场摸爬滚打起来的,又具有这么庞大的体量,IPO之后更具有巨大的国际影响力,才有可能敢去摸老虎的屁股。
所以,阿里PK工商总局,成为中国有史以来最势均力敌的官民对决,这才是这个事件最大的历史意义。此事,也不能说太细,就到这儿吧。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