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秋又到了,商场的甜点摊上摆满了各色月饼,装饰精美,品种多样。然而我已经很多年不吃这种月饼了,原因无非是这些月饼太腻了,吃几口就有「魇足」感。
这种感觉是连年累积的,尤其是长大后发现还有肉馅月饼,咸的,整个人的价值观受到极大冲击,对月饼更是敬而远之。这也说明一个问题,世界是多样复杂的,人的口味也在不同的环境中形成了具有差异性的种种特征。
我不知道别的国家有没有月饼这样的特殊食品,中秋前后不仅工作单位会发,亲朋之间也相互赠送。搞得一段时间家家户户都把其他事务搁置起来,尽最大可能把堆积的月饼「消灭」掉。
我们觉得月饼不该丢弃,结果往往是越丢越多。这形成了一个奇怪的消费现象,中秋节前食品厂家会生产大量月饼,单位和个人纷纷采购,彼此之间来回馈赠。假如一个人有五个朋友是需要赠送礼物的,礼尚往来意味着他也会收到五份月饼。结果就是每个人最后都得到相当数量。然而这些月饼到底有多少被吃掉了,很值得怀疑。
可是我们还是要买,要送,这是没办法的事。
02
中秋节是很重要的节日。温润的月亮高悬,家人在葡萄藤下团聚,象征圆满和谐。
月亮在中国人的内心具有无可比拟的地位,人们对月亮的歌颂和赞美超过了银河系的其他天体,就连太阳也望尘莫及。历代文人都把月亮写进自己的作品,但鲜有人写太阳。
这大概因为月亮的温润更符合中国人追求的内敛性情,它成了游子寄托乡思的对象,映照美人的镜子。如果你在抒情的时候说出月光,读者立即意会到与水面、花朵、珠帘、美人相关联的一系列审美对象,它们在文化传承中构成了中国人共有的心像世界。
以月亮为摹本的月饼成了中国人的美食图腾,它是富于暗示的符号,也是必不可少的美食。
然而这个「美食」在商品浪潮中,逐步被塑造成了一种浮华的礼品。在我看来,人们对月饼的需求已经超出了食品本身的属性,疯狂追求它的溢出价值。
由此,你会看到一个规格精美、成本很高的礼品盒,其中夹杂着工艺品、金笔、首饰……反倒是那几个小小的月饼在其中显得很另类很不该出现。
甚矣,月饼背负了太多不该背负的东西。
03
月饼应该做回它自己。好的食材,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方式。
山西的空心月饼是最能体现这种本真和淳朴的食品的最佳样本。
前文说过,我已经很多年不吃那些月饼了,感觉买来的月饼无论多高大上,都太油腻,太甜美,越吃越不像月饼。
但是,我一直喜欢吃家乡普通人家自己烤的月饼。其工艺古老,做法简单,食材随手可得,家家能够实现,关键是做出来可以连着吃很多个,不会腻,体现了月饼本该具备的素质——好吃。
04
过去,山西的大多数家庭在中秋来临前会自己打月饼。
用白面加油和面,馅儿往往用红糖、芝麻等。有些人家有木制的月饼模具,包好馅儿的月饼放进模具一压就成型了,一面带花纹,边缘是竖条纹,放在烙子上烙,再放入鏊下与火有适当距离的炉壁内烤,后来用烤箱烤。
这种月饼的馅儿会贴在皮的内壁上,受热后形成大小不一的空心。其结果就是整个表皮变得很酥脆,而内壁由于和糖粘在一起,吃起来就是外酥内韧,甜而不腻,一款妥妥的家常美食。
05
在物资紧缺的时期——比如我小时候,普通人家是没有多少甜点的,一年到头也就中秋节的月饼能让孩子解解馋,小孩子对家里的月饼留下难以磨灭的味觉记忆,后来虽然吃到各种甜点,但没有一款能超越空心月饼。
这使我想到美食和风味的区别,美食往往是更精致的东西,能够风靡更多区域,风味则具有很强的地方性,很难走得更远,但却不可或缺。
人都有喜新厌旧的一面,乐于尝试新鲜事物,尤其是在吃的方面,但是大多数后来尝试的食物都是可替换的,唯有藏在记忆深处的美食具有不可替代性,过一段时间就想重温。
老家的月饼对我而言正是这样一款美食。
06
中秋节又来了,我不打算吃别人送的礼盒月饼,只想吃几个家乡的空心月饼。
这种月饼有三个特点:第一是好吃,第二是耐吃,第三是吃不够。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