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总有老朋友想让我介绍、推荐去大厂工作,或者推荐有亲缘关系的下一代子女去。
这是中国二十多年互联网迅猛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的自然现象。中国的互联网大厂在2000年到2015年的黄金期,整体规模在世界范围内屈指可数,比如中国的网购现象与网购经济是近乎全民参与的创新奇迹。
整个行业的欣欣向荣导致大厂一度疯狂扩张,发展规模和企业架构带来了数量可观的人员需求,工资待遇普遍高于其他行业,进入大厂不仅意味着稳定的收入和巨大的发展空间,也能提升自身身份,产生荣誉感,导致年轻人趋之若鹜。
有的人甚至以在大厂呆过一段时间为自身能力和实力的象征。许多互联网创业创新的后起之秀,都是脱胎于大厂而成为革新换代的弄潮儿的。
我介入互联网领域时间比较早,有一些人脉和说得过去的影响力,干过不少牵线搭桥引荐人才的事儿。
然而近两年,试图让我推荐进入大厂工作的人明显减少了。我不知道是大厂门前冷落车马稀了,还是我自己不受待见了,抑或是年轻人本身对于进入大厂不再抱有强烈的憧憬。总之,过去那种热闹沸腾的气氛,不知什么时候悄然消失了,不知所踪。
这种形势是不知不觉发生的,不易察觉,但有一天忽然想到这一点,感觉背后应该有其社会的、经济的乃至其他的原因在发挥作用。我想了想,之所以越来越少的人试图进入大厂,原因有几点:
一是整个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导致更多年轻人倾心于体制内的工作。
说到这里需要澄清一下体制内这个概念的所指,首先是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成员,其次是大型央企和国企,再其次是规模略差的集体性质的企业单位。总而言之,体制内的工作有「编制」,进入之后,无论未来的发展如何,求一个终生温饱是绝无问题的。
它可能会相对枯燥和乏味,缺乏变化,不允许过分自由的个人主义行为,但是与这些损失相对的是稳定的收入,潜在的住房保障,较高的福利待遇。总而言之,用曾经一度流行的「铁饭碗」形容,并不过时。由于我们国家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以其他所有制经济为辅的经济制度。国有经济的地位不言而喻。
随着近些年,私营经济的发展面临自身的瓶颈等诸多问题,加上国际环境的变化,中美贸易摩擦等种种原因,曾经是全球增长引擎的中国互联网大厂行情大跌,投资疲软,创新乏力,在七八年前的共享经济掀起最后一拨互联网狂欢盛宴之后,中国互联网几乎没有再出现过去十多年每年出现许多独角兽的现象了。
此外,大厂的声誉远不如从前。比如人民日报2019年以来数篇点名批评阿里巴巴的文章,也掀起了民间对大厂与资本的再认识。
大厂的发展明显减缓,裁员潮此起彼伏,不再设置新的事业部门,不再投资更多的创新产品,整体的萎缩也降低了人员需求。这时候,年轻人不难发现,与其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大厂冒险,不如想办法进入体制内安定从容过一生。
二是年轻人对工作与生活平衡的追求也制约了他们的求职意向。
当然,中国人是非常吃苦耐劳的,只要能为家庭和亲人带来幸福,再苦再累也能面对。过去进入大厂,可以拿到很高的待遇,对自信心强的人具有上升空间的诱惑。这种环境需要协作,但也自然会激发彼此之间的自由的、激烈的竞争。
大厂因为竞争激烈、节奏快、压力大而有「996」的工作制传闻——想必这传闻应该是经常能坐实的。
对于新一代的年轻人来说,尤其是目前的青年都还属于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娇惯,素以自我为中心,不大懂得分享和承担过重的责任。对他们而言,工作虽是必然的,但工作不是生活,只是实现美好生活的手段。如果要他们为了明天的幸福牺牲今天,那不如让他今天先幸福幸福。
新一代青年的观念中,生活与工作的平衡变得越来越重要,他们不愿为了一个「名头」牺牲自己的健康和家庭时光。大厂的光芒已然褪色,还要我去累死累活,与其如此,不如不干,不如找点轻松的工作,实在不行躺平。
三是年轻人开始追求职业发展的多元化。
大厂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必然会不断细化其管理和工作模块,个体进入这种庞杂的工作环境中,往往只能成为某个小节点上的螺丝钉,不可能获得纵观自己投身其中的工作的全貌的机会,因这种视线的受限而很难产生宏观意识,缺乏把握全局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可能,对大多数人虽然工作职责可能相对固定,但是晋升空间有限,发展不充足。
而在小企业或是新兴的创业公司中,形势则迥然不同。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每个人都是多面手,需要承担生产、制作、宣传、销售等各工作面上的工作任务,并进行统筹和协调,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和成长。
四也是与第三点具有相关性的一点,那就是新的工作模式的出现。
社会环境、年轻一代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模式,是伴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和变化的。新的信息交流模式是分散式的,具有很强的自发性质,与此伴随而来的远程工作、自由职业等新的工作模式的崛起也给了年轻人更多的选择。
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网红经济,渗透到了各行各业,带动了数不清的个体走上了非常个人化的职业道路,只要有点子,具有传播力,就能获得巨大的成功。
他们可以在自己喜欢的地方、时间工作,不再受到地理位置和公司规模的限制。当然,我们看到的都是成功的案例,至于更多的、无法计数的失败案例,也同时提醒青年一代,可以奋斗,但要看清自身的优势,不一定要盲目跟风。
五是最重要的,或者说人们不再试图进入大厂的根本原因,是大厂的选择性在增强。
什么意思呢,这是一个纯粹的卖方市场,买方丧失了选择权。大厂要的人越来越少,越来越挑剔。
随着大厂的降本增效,其招聘门槛和标准也在提高。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进入大厂的机会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高。
这一现象背后的本质,就是中国的互联网经济进入了一个微妙的时期,一时半会儿很难再涛声依旧。
这不是好事!年轻人试图进入体制内,理想固然很好,但是当所有大厂都不再增员时,你会发现你不仅过去很难进入体制,现在更难了。大厂要的是名校、专业、成绩,体制要的是什么呢?那就远不止这些了。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