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01

地铁里的川大女研究生污蔑工地大叔的事情发酵了,事情闹得沸沸扬扬。

这本是一件很小的事,不知为何会被舆论放大。社会上不公平的事情比比皆是,比大叔遭遇更惨的人大有人在,但这类「小事」很难占据新闻版面,往往自生自灭,过一阵就被人忘记了。

这次舆论发酵,或许观众都为大叔打抱不平,看到老实人受欺负,心绪起伏群情激愤,呼声四起。

连女生就读的四川大学也发了声:密切关注,要按程序依规依纪处理。

02

更有人传言川大要开除该女生,在此前提下,她才在微博上道歉,说自己错了,要改正,要接受大家的批评。

这段道歉信被明眼的群众发现「不真诚」,要不是害怕被开除,或许她压根不会道歉。

在各种新闻链接的留言里,相当一批人支持开除她,以儆效尤。

一些人去她的微博进行了发掘工作,发现这位被保送的985研究生,言行嚣张,霸气外露,热衷于「怼」人,身上散发着一股难以名状的优越感,看着就让人气不打一处来。中华民族古往今来贤良淑德的妇德,在她身上是荡然无存。

我们不禁想要发问:难道很多学生都是这样的?他们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学校的集体生活,是怎样共同发挥作用,日积月累而使之养成今天的个性和面貌的?

如果说她仅仅是自我防范意识强,在地铁里查阅对方的手机有情可原;在明明知道对方并未偷拍自己后,仍然把人的照片放在网上,进行声讨,动机是什么,她到底在想什么?

我感到很困惑。

03

或许她觉得这位大叔长相猥琐,用眼睛看了她,这让她受到了伤害。虽然没有明显的偷拍行为,但对方的猥琐是被她定性了的。

在网上曝光一下,证明自己的勇敢,揭露对方的不良企图,博得同情和掌声,在她看来顺理成章。

毕竟是学媒体的,懂得自我包装,也知道如何引发读者的探听欲望。

只不过,这一次运气不太好,事情闹得太大,惊动了对方的子女,报了警。双方到了派出所。可以想象的一幕是,女生自然哭哭啼啼,说自己不懂事,错了,希望获得谅解。

04

事情到此,正常的处理程序应该是,道歉,获得对方的谅解,从此后谨言慎行,不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鲁莽行事。

可是,事情搞得太大了,新闻舆论不断发酵,群众的意见一桩接一桩。以至于四川大学也感到了压力,不得不出面表态。

其实仔细想想,从这个女生在地铁里怀疑有人偷拍,到后来的舆论发酵和群众呼吁将她开除,无不表明整个社会现在有很大的戾气,人们不再相互信任,彼此帮扶,总是把社会想象成一个犯罪现场,把自己装进「受害者」的概念中,以这种思维方式放大人性中不良的成分,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设想成最坏的局面,以便进行自我保护。

用古人的话就是:防人之心不可无。但是这位女研究生忘记了另一半:害人之心不可有。

古往今来,色狼很多,猥琐与年龄相伴成长,这让很多女性感到了实实在在的困扰。尤其是夏天的地铁里,女士们站在任何角落,都不免感到不怀好意的目光甚至突如其来的咸猪手。

久而久之,在这种环境中,人的自我保护意识会不断地加码,最后变得敏感而脆弱,看谁都像色狼。尤其是看到长得难看的色狼,女士们就会感觉受到了很大的侮辱,恨不能将之碎尸万段。

这时候,非理性的、依托于直觉的判断力会异常强烈,并且越看对方越像色狼,如果那家伙手里还拿着手机,而且举起来,无疑,他要偷拍!不,必须阻止他!大声喊出来,利用周围乘客的群众力量,让犯罪分子收手,就范。

这么做,似乎没什么问题!

然而,世界上是有好人有正人君子的,我也相信,好人占多数。

虽然我们都不能做到柳下惠的境界,但是在地铁里遇到漂亮女子,大大方方以欣赏的眼光看一看(不要偷瞟),这再正常不过了。我想但凡有些自信的美丽女子,也不介意他人投来的赞赏的目光。

如果每个人都从这样的角度来思考人与人的相互关系,这世界将变得很美好。而不是相反,时时把周围的人想象成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

05

人不应该互相伤害!这是朴素的、可以行得通的道理。

胡锡进老师针对此事发文,支持女生所在学校按校规进行处理但不支持开除,倡导给犯错者一个改过的机会。

我觉得说得很好。遇到任何事情,都不要简单地从现象到现象地观看和理解,而要探寻现象发生背后的深层的社会原因。

为什么一个女生会认为对方要偷拍?为什么她要在地铁里查看对方的手机?谁给她的权力!为什么她发现对方没有拍自己后,仍然怒气未消,感觉受到了伤害?

一个人的性格养成,思维习惯,行动原则,是通过家庭教育、学校和集体环境的社会化进程共同赋予的。

她是社会的一份子,也应该不是特例。虽然犯了错,但这个错误难道真的是她自己一个人造成的吗?如果是,那就说明,她本身是个坏人。按照这种逻辑推理,有一些人生下来就坏掉了,这是不能成立的。

无论如何处置,对这个犯了众怒的女生,这次遭遇肯定是她未曾预料也很难面对的。

06

在中国,民意和流言具有极强的杀伤力。

当一些与「具体的事件」离得很远的群众去参与这件事的讨论时,最好先想一想,自己是否做了充分的调查和研究,自己的态度和意见是否足够理性、公正?假如当事人是自己,你能接受这一切吗?

不要用舆论左右判断,而是用足够的材料和事实来进行处理。即便如此,人与人之间,也不应该互相伤害。

人必须对错误承担责任,但绝不应该承担舆论的责任。

 

话题:



0

推荐

刘兴亮

刘兴亮

1300篇文章 1天前更新

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闪聚创始人,新媒体天使会创始人兼合伙人。资深互联网人士,知名营销、传播专家。多家上市公司顾问。计算机学会委员,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委员。西南交通大学计算机硕士。IT名博,访问量超过千万。主要著作有《智胜江湖:创业取舍经》、《第三浪-互联网未来与中国转型》等。曾任大度咨询副总裁、互联网实验室总裁、红麦软件(soften.cn)总裁等。 【速写】 刘兴亮,山西吕梁人氏,现定居北京。 性情如家乡的黄土般纯朴, 性格若家乡的枣树般坚韧, 经历像家乡的黄河般沧桑。 好酒,三杯两杯不醉; 喜友,十个八个不少。 无它,性情耳! 【素描】 年未六十,貌似六十,心态逾六十。 心智呢?时而六十,时而十六。 【联系】 QQ:27739831 MSN:htdsd@msn.com Email:xlliu@vip.163.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