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文/刘兴亮(微信公众号:刘兴亮时间)
01
共享经济如火如荼的时候,美国涌出了三大独角兽:共享出行Uber,共享住宿Airbnb,共享办公WeWork。
 
这三只兽,一时风光无两,引得国内的纷纷效仿。其中,共享出行诞生了独角兽滴滴,共享住宿和共享办公也不乏追随者,只是没有独角兽出现。
 
如今,三只兽也只有Uber成功上市。Airbnb上市还没有时间表。WeWork准备上市,却在上市的前夕折戟,估值从最高的时候的470亿美金,暴跌到如今的80亿美金。
 
WeWork已经撤回了上市申请,不仅如此,它还陷入更大的泥潭:创始人诺依曼负面新闻缠身,管理混乱,亏损加剧,以致于投资教父孙正义不得不花17亿美金将诺依曼请出了WeWork的管理层。更为搞笑的是,公司居然没有足够的遣散费以致于无法裁员,这可是一件前所未闻的事。
 
本来想通过IPO大赚一笔,没想到成为了「见光死」,WeWork的IPO计划可谓一场悲剧。
 
只能说他们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做了一件错误的事情。IPO并不是万能的,虽然IPO是无数创业者的终极梦想。IPO会让公司被放到放大镜下细细的审视,所有的缺点都会被放大。
 
02
 
WeWork的惨败,IPO折戟只是表象,根本的源头还在于这家公司本身。
 
成就WeWork的是,共享办公。共享办公,对于中小创业者来说,是多么美好的需求。
 
对于自由职业者,以前混迹于星巴克,到处打游击,现在WeWork给你提供固定工位。对于几个人的创业小分队,租不起办公室,来WeWork,只需要很少的租金,就能得到办公场所。几百人的团队,WeWork还为你提供专业的服务,帮你完成办公环境的创建。
 
不得不说,这个市场是很大的,需求也是刚性的。从需求这一侧来说,没什么问题。
 
再看供给。WeWork从别人那里租来大型的办公空间,再化整为零,分割成小空间出租。这模式也没有问题,这种批发再零售的模式也非常常见,比如群租。WeWork还将办公空间装修得非常的富有Google特色,Google的办公空间一直是创业者的最爱,所以非常富有吸引力。WeWork还提供配套服务,比如WiFi,打印机,茶水间……这些都是刚需。
 
所以,单从需求和供给来说,WeWork所做的是一门不错的生意。
 
但是,生意往往没有那么简单。经济学里讲的需求和供给理论毕竟只是理论,商业本身还会复杂得多。
 
首先,WeWork和上家签的是长期租约,甚至长达10年。他不得不这个做:没有长约,装修的成本都回不来;没有长约,这门生意就不是一门生意,如果只是短期,那么他和中介有什么分别呢。
 
长期租约带来的问题,一是投资回报周期长,开始需要大量的烧钱。二是承担了长期所带来的风险。WeWork面向的客户是创业者,创业的浪潮是有周期的,在高潮的时候,需求大,在低潮的时候,需求急剧萎缩。10年之内,如何保证都处在创业的高潮?事实上,如今的WeWork,正面临着创业的退潮。所以危机来了。
 
其次,WeWork虽然标榜着共享的概念,但是和别人不同,他的共享是重资产。Uber和Airbnb做的是连接,分别连接了车、乘客和房主、旅客。他们两个只做平台,负责技术和运营,属于轻资产的方式。
 
重资产需要更多的真金白银的投入,百分之百是个烧钱的事。轻资产当然也烧钱,但是只是初期的通过补贴的方式培养市场,等到市场起来了,补贴就可以停止了。但是重资产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烧钱。从共享的重资产的另外两个例子,国内盛行的共享单车和长租公寓的困境,我们也不难看出重资产的「难以承受之重」。
 
最后,WeWork标榜自己是科技公司,但是却不被广泛认同。WeWork说自己通过大数据的手段来选址,通过信息服务来运营,通过大数据来提高运营效率,但是始终无法摆脱很多人对于他「二房东」的印象。
 
要知道,定位为科技公司和定位为传统的做地产生意的二房东,估值那可差几个数量级。如果定位为科技公司,市场可能能够容忍一定程度的烧钱游戏,但是如果定位为地产的「二房东」,那就是另外一套考量标准比如空置率,单位面积的投资回报率,周期等,财务指标无比苛刻。
 
WeWork自诞生起,就面临着无法摆脱的身份认同危机,而且这个危机直到现在还没有解除。
 
和这几条相比,创始人的问题,以及内部管理的问题这些负面新闻,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草而已。
 
03
 
WeWork的这场悲剧,有什么启示呢?且来让我亮三点。
 
左一点:共享是个好主意,也可以成为好生意,但不是搭上了共享这辆车,就能成为好生意。
 
前几年共享概念火的时候,各种共享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甚至不乏共享马扎这种博眼球的事件。直到现在共享雨伞和共享充电宝还有些在运营,但是能不能成,不容乐观。商业毕竟还是要遵循商业本身的客观规律,不是加了个时髦的概念,就成为一门成功的生意。
 
就如同曾经的互联网+,到如今的AI+,以及即将到来的5G+,「+」确实能够赋能,但是不是说随便找个东西「+」一下,就能飞上天。
 
每一个新的概念出来,总会有人躁动起来,加个概念挂羊头卖狗肉,到资本市场上圈钱。随着社会越来越理性,这种炒概念的空间越来越少。
 
WeWork作为共享办公的领头羊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他说他是共享办公的科技公司,但是很多人还是把他当做二房东。本来想借共享这个东风,结果还是没有被认同。
 
右一点:一个时代结束了。
 
自2000年互联网泡沫危机以来,互联网这个行业一直以烧钱游戏颠覆人们的认知,也成就了无数企业的辉煌。但是,时代已经变了。这种变化首先来自于投资方。WeWork被市场质疑他的不断的亏损,这种持续的亏损不被认可,相当于否定了他的这种烧钱的游戏。
 
这在十年之前五年之前是不存在的。但是现在,资本寒冬,资本理性叠加起来,注定了WeWork玩不转。所以,最后只有孙正义不断的注入资金,别人不愿意跟着一起玩。
 
WeWork只是一个时代转变的缩影,相信在未来几年,我们会看到更多这样的例子。游戏规则已经改变了。资本逐渐向传统的财务指标靠拢,越来越注重投资回报率和周期,越来越注重盈利模式,而不是盲目的一掷千金去强占赛道。市场经历了疯狂之后,终究会回归理性,这是亘古不变的法则。
 
不信,你看,在后面几年,创业者获得投资会越来越困难。
 
下一点:理性看待独角兽。
 
独角兽通常是某个领域的领头羊,占据了某个细分领域的霸主地位,因此获得很高的估值。但是估值通常是有泡沫的。在创业者和投资方的推动下,独角兽的光环通常会被放大,而它自身的缺陷被巧妙的隐藏。
 
感性的人,会被光环所打动,不断看到独角兽的辉煌,不断的仰视它,因此会不断的高估它的价值。而理性的人,则会拿着放大镜去观察,去剖析,去审视,去质疑,因此更加准确的评估独角兽的价值。
 
在投资领域没有单一的准则,有人感性,感觉好就投,能获得成功;有人理性,有一套评估的标准,也能成功,虽然也错失机会。但是,无论感性还是理性,都需要正确的对待独角兽。
 
哪怕你一次成功了,但是如果万一遇到的是WeWork这种估值从400多亿美金到80亿美金,甚至可能会更低的情况,就可能把前面赚到的都亏出来。
 
前些年靠运气赚的钱,这两年靠本事再全亏了。这句玩笑话别验证你身上。
 
以后我们看到独角兽排行榜时,也应该打个问号,他们真的值那么多吗?
 
WeWork折戟IPO的最大启示在于:在全球范围内,标志着一个疯狂烧钱的时代结束了……属于那些2B投资人的时代,也结束了。
 
一个时代,结束了。
 
话题:



0

推荐

刘兴亮

刘兴亮

1300篇文章 1天前更新

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闪聚创始人,新媒体天使会创始人兼合伙人。资深互联网人士,知名营销、传播专家。多家上市公司顾问。计算机学会委员,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委员。西南交通大学计算机硕士。IT名博,访问量超过千万。主要著作有《智胜江湖:创业取舍经》、《第三浪-互联网未来与中国转型》等。曾任大度咨询副总裁、互联网实验室总裁、红麦软件(soften.cn)总裁等。 【速写】 刘兴亮,山西吕梁人氏,现定居北京。 性情如家乡的黄土般纯朴, 性格若家乡的枣树般坚韧, 经历像家乡的黄河般沧桑。 好酒,三杯两杯不醉; 喜友,十个八个不少。 无它,性情耳! 【素描】 年未六十,貌似六十,心态逾六十。 心智呢?时而六十,时而十六。 【联系】 QQ:27739831 MSN:htdsd@msn.com Email:xlliu@vip.163.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