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兴亮(微信公众号:刘兴亮时间)
01
前两天,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在华盛顿经济俱乐部中谈到,自己当年从哈佛辍学创业,是机不可失,虽然错过了几年的教育,但他从来没有间断学习。无疑,他对自己当年的选择相当自得。
谈到如果自己女儿重走辍学去创业这条老路时,比尔·盖茨认为,会毫不犹豫的支持女儿的想法,因为即便公司最后做的不成功,她依然是可以继续回到学校学习,这风险很低,在美国文化里,大家乐于去尝试一些自己不情愿做的事情。
02
这件事登上报纸和网络,人们又开始讨论创业和学历之间的关系。
过去,中国人讲究学而优则仕,鉴于士农工商的传统认识,很少有人鼓励孩子去经商。那时候读书是为了考取功名做官,半途而废无异于自毁人生,当然不可能。
再后来,人们的择业选择大为宽限,为自己将来做什么也就成为一种社会性问题。于是有了「职业规划」,这是继「人生理想」后扑面而来的第二个抽象到具体的用语。
由于自己也有孩子。我不禁想,有一天,孩子忽然脑洞打开,要做一件惊天伟业,而且绝不能等到期末考试之后,否则就会错失良机。那么我会怎么办呢?
深思熟虑之后,我想咱们这些普通孩子,还是老老实实把大学读完再说吧。对大多数人而言,如果在学习一事上半途而废,那只是一系列半途而废的开始而已。并不是什么伟大的开端。
辍学创业成功的人确实有,与比尔·盖茨相似的商业精英颇有一些,苹果的乔布斯是入学半年就退学的,扎克伯格也在求学道路上半途而废,同样的例子各地都有。
这类人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首先是嗅觉敏锐;其次是做事果敢;最重要的一点是都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
03
我之所以不支持「辍学创业」,原因在于中国的大学生如果辍学去创业,除了要父母支撑启动资金外(极大可能的概率是打水漂),失败后他们重归校园的机会是零——我们的体系不允许一个背叛者重入任何系统。
因此,所谓的辍学创业,很可能是辍学去糟蹋钱,一败涂地后在社会上晃动,无所归依。想想都够惨的!
这里边可能还有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起作用。我们知道,西方文化具有浓厚的商业属性,在历史上,围绕地中海的商业体系为欧洲人的思想开化起了很大作用。文艺复兴之后,航海家的探险精神正是基于其古老的商业习惯。他们乐于冒险,对循规蹈矩的人嗤之以鼻,一切可能引起变化和革新的事业都能获得尊重。
然而这些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长期以来都处于弱势,人们并不鼓励一个人去革新和冒险,因为这带来的破坏作用会让社会生态失衡。
涉及到实际生活,从事商业的人不具备很高的社会地位。至于学习,也绝不是冲着「算账」去的。所以我们的数学学科一直没有大的突破,而历史、道德教育乃至伦理学一直占据很大的比例。虽然斗转星移,并不意味着这种传统心理结构有太大改变。
一个学生如果辍学去创业,多数人都认为他在胡折腾——不知天高地厚。首先在心理影响上失败了一大截。
04
其实更重要的问题还在于,我们的教育体系推导出来的孩子,多数不具备创造性的思维,在层层叠叠的应试教育中一年年成长起来,多数学生都只能按图索骥式的学习,做题,考试,得高分。
这样的标准动作里,没有孕育一颗创造性的心。倘若有个别异想天开的人蠢蠢欲动,那多半是由于无知的无畏而引起的青春期病症。
比尔·盖茨说自己虽然辍学了,但从未间断学习。这一点十分值得注意。
在我们的传统中,家庭教育的彻底失败已经不言自明,这引发的连锁反应是孩子不能在成长中自发地引起自我教育的链条转动。他们只是被灌输既定的知识体系,对于这个庞杂而深奥的知识体系的形成,并不了解。
我们的教育中对「知识发生学」绝对无涉,不仅家长和学生,多数老师也不能跳出固化的知识牢笼,从外部打量这座巍峨的文化建筑。因此也就绝无可能产生任何疑惑。如果一个人具备自我教育的能力,懂得筛选知识和不断深化研究,自然是可喜的例外。
缺乏怀疑精神,就绝不会导致创新。
05
那我们的教育到底会带来什么呢?
不外乎在一个封闭体系中胜出后得以社会进阶的机会。要知道,大多数的社会运转需要的工作岗位,并不是为天才设置的。要的就是循规蹈矩的老实人。
难道我们就没有具备创新精神且能够取得成功的人吗?有,假若你的孩子真是这块料,铁了心要辍学去创业,拉都拉不住的话,那只能支持了!你所需要的,只是等待与他共同承担由此引发的可能后果。
中国的大学里也有很多聪明的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做买卖,赚了很多钱的也不乏其人,就买进卖出这件事而言,他们上不上学都天生就会,辍学与否也就无所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