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兴亮(微信公众号:刘兴亮时间)
01
适逢世界读书日。一位老友大发感慨:只有今天才适合读书!语气中含着无奈和吟风弄月的谐谑。
读书这个词汇其实很值得深究,虽然是「读」,但内中含有求知的意味。盖因图书是人类知识的载体,在过去千百年来,甚至是唯一的载体。
所以读书就不仅仅停留在「读」,还要理解,将前人积累的知识融化到自己的头脑中,并且能够有所发明和应用。这样的读书才是真读书,否则就是爬在文字上走马观花,虚掷光阴。
至于那些连走马观花也省略的人,就真的是「无以言」了。
02
读书人都有收集癖,喜欢把自己的书房搞成库房,里边叠床架屋式地堆满图书。这些图书对他们而言——无疑代表知识,拥有了图书也就拥有了知识。
很多作家或求知欲强的人都向往一种神圣的职业:图书管理员。
我们熟悉的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就是图书管理员,还是终身从事的,他说如果有天堂,那应该是图书馆的样子。一个人把自己一辈子工作的地方形容为天堂,世界上再没有第二个了。
要知道,无论什么美好的事情,只要沦为治生的职业,就会迅速走向庸俗和乏味。这在博尔赫斯身上适得其反。可见图书馆的魔力有多么大。
每个城市都有图书馆,每座图书馆都有自己的身世、故事和命运。古埃及的亚历山大港曾经有一座两千多年前的图书馆,是托勒密一世建立的,规模宏大气象非凡,馆内收藏了贯穿公元前400至公元前300年时期的手稿,拥有最丰富的古籍收藏,可惜公元三世纪被战火吞没了。
坐拥一座图书馆,是智识较高者的崇高愿望。很多人没有足够的财力建筑或买进一座图书馆,于是另辟蹊径,去当图书管理员。
03
图书管理员这个职位,诞生了诸多伟大的个体。
我们知道很多承前启后的知识分子做过图书管理员,比如文学家沈从文、音乐家冼星海、思想家胡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武侠小说的宗师古龙和金庸都做过图书管理员,我们熟知的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做过北大图书馆管理员,另一位在同一个图书馆做过管理员的就是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毛主席做图书管理员时的顶头上司张申府也是出色的图书管理员,还是张国焘周恩来朱德的入党介绍人。
此外,还有其他领域的佼佼者是图书管理员,比如世界麻将锦标赛冠军焦灵花,百度的创始人李彦宏则是北大的图书管理专业毕业的。一连串的名字,个个如雷贯耳。
这不能不让我感慨,图书管理员是神一样的职业。
在这个岗位上耕耘过的人,都是降大任于斯人的人。他们蛰伏在图书馆一边刻苦阅读,吞食各路知识,一边勃然奋力,为社会与经济生活的发展储备力量。
这充分说明一个我们小时候被教导但长期没法理解的道理: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试想,这些人要不是守着图书馆这样知识的殿堂,而是在其他地方谋生,结果是不是就不一样呢。
04
没有考证,不知「世界读书日」的源起和历程,但这个日子的设立,必然是因为人们普遍地不再热衷于阅读,而引起了有识之士的恐慌。
每年专门有一天提醒人们,关上电视,放下手机,打开台灯,看看书吧。
虽然图书管理员的岗位有限,但如今国家和地方政府设立的图书馆均对外开放,对每个人而言,图书馆都是属于你的。其实不是让每个人都成为仅以读书为乐的书呆子,而是让我们惊醒于现实,毕竟人们被各种娱乐信息和丰富的生活动态所包围,静心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
对知识的筛选和摄取趋于流行的趋势和趣味,思维也日益一元化,应当有所警惕。
05
读书的好处很多,虽然不能迅速读出颜如玉和黄金屋,但知识一旦成为自己的,就不会像财富或容颜那样失色,且历久弥坚,越累越厚,伴随终身。思想和知识的力量,会让你的生活与精神世界变得更加丰满。
读书也得讲求方法。
宋朝的陆九渊先生教导弟子读书要「切己而优游」,意思是要读能够理解的东西,但也要有一些尚不能领会的内容在牵引。另一位大思想家朱熹关于读书所说的就更多,首先是要一字一句的读,一句不通不读下一句,一文不通不读下一文,一书不通不读下一书,当然也不拘泥于此。他的这些读书要点到了清末重臣曾国藩那里得到了高度发挥。
曾国藩曾经给自己的弟弟写信,说读书的要点,凡十二条,其中有一条是:「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这与现代分科教学的教育理念当然不太合拍,只是其中的意思又有其价值。
读书最要紧的是耐烦,翻不了几页就心绪飘渺,长此以往而养不成庄敬的定力,自然不能有所进境。
06
如今读书还面临很大的问题,书太多了,浩如烟海,如何取舍真让人头疼。
加之互联网的兴起与移动设备的智能化,人们终日被海量的信息包围,投射,光接收还顾不过来呢,哪还有心思再主动阅读,更没有时间分辨知识内容的好坏。
这时候,图书馆的作用就非常明显了。
去那儿,一种清晰的具有指向作用的目录,会让你看到图书自身的位置和脉络,这也是知识的位置和脉络。你会遇到具有共同趣味的人,并且彼此交流和促进,阅读的思路和人生轨迹为之一变。
看看之前那些神一样的图书管理员,赶快走进图书馆吧,那是个开放的空间!
文中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私信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