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兴亮(微信公众号:刘兴亮时间)
01
或许现在的年轻人很难相信,退后三四十年,中国还有不少村子没有通电。人们生活在油灯和炉火的田园氛围中,缓慢地生息劳作。
在那些村子,除了手电筒,常人极少有机会接触电器。社会主义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还只能处在「描述」中。
然而,面对这种匮乏,有一个例外能打破生活的古意——那就是收音机。
无论是出于了解外面的「精彩」世界,还是为了娱乐,不少家庭会购买一台收音机,用皮套包着,闲暇之际,拧开,竖起耳朵听喇叭里传来的声音,会心之际用手指敲敲桌子。
那种美好的滋味是如今被各种电讯包围的生活所没有的。
当时的收音机对大人而言,最重要的功能是收听天气预报。这是庄户人家的习惯,风雨雷电和各种节气,都对下地干活产生影响,一年的收成也赖于平日的细心操持。
此外,大人们还要听听新闻,了解省内外的政经形势,用作邻里之间的谈资——这是追求格局的少数人的爱好。
当然,收音机的最大功用还是「娱乐」,里面会定期播出戏剧和评书。听戏听书是不分男女,老少咸宜的。
现在的人们「追剧」,殊不知,那时候我们是「追书」的。
言及此处,我不禁想问,你追过书吗?
02
我出生的时候,村子里还没通电,直到我四五岁时,才有了电。刚通电时,父母经常舍不得开灯,晚上还是点煤油灯,有个灯树的那种,高高的杵在炕上。家里有电视机时,我已上初中二年级了。
· 少年时光的我——一边写文章,一边单田芳
在相对闭塞的乡村环境里,没有电视,一年也碰不上几次放电影,书籍更是凤毛麟角,「追书」的乐趣自不待言。
而所有的评书,几乎都是单田芳先生讲的。
这件事情看起来平常,仔细分析很难理解。为什么那时只有单田芳的评书广播四海,以至于在我年幼的心灵以为世界上只有一个人会说书。
这么想过以后,单老师的形象在我的头脑中耸立起来。我以为他是一位藏在很高的常人摸不到的地方的神秘者,不食人间烟火,只顾评书一事。
再大一些才得闻,刘兰芳、田连元等评书家也擅说书。但是他们说的书,与单田芳先生的听起来不是一个味道,总觉得差了点儿什么。至于差什么,我也说不清。
大概不仅仅源于他那天然地被砂轮磨过的声带,而是涉及到说书人的气质。
03
过去中国人讲究「变化气质」,一个人从娘胎里带来的东西基本上是差不多的,但随着习性的增长,人的气质会出现偏差,有的人温良敦厚,有的人诡诈狡黠,有的人唯唯诺诺,有的人乖戾多疑。
如果你仔细辨别,不同类型的人,说话的语气,节奏是不一样的。简单举例而言,田连元与单田芳同说一段书,出来的效果就不一样,不信你听听。
单田芳的特点是有力的娓娓道来,田连元则让人觉得骑着一匹惊了的马。
单先生说出「且听下回分解」时,总让人觉得断的及时、准确。他不是让你着急,是到了那个节点,该说的说了,到了回味和想象的时候,而不是刀架在脖子上,心头堵着块石头——这样的感觉。
至于刘兰芳的说书,则别有另一种滋味,她很像一个宋朝的人,杀到了当代。
单先生的书听起来是不急不缓,有些这个人就在你旁边讲话的意思。这种语气的形成,一定与他的气质有关。他了解人性,了解书里讲的故事背后的东西,知道怎么表现。
这大概是他几十年来长盛不衰的原因。
04
这两天听闻他老人家去世的消息——当然谈不上悲痛——突然之间陷入了对童年往事的缅怀之中。谁也不能否认,单田芳的评书,给那个年代的中国人带来了多么大的精神慰藉。
据说在80年代初期,他的评书在全国几百家电台播出,听众上亿。为了满足这么多观众的耳朵,想必他是很忙的。
这在今天看来真有些骇人听闻。搁在当时,确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如今人们都听脱口秀(这是个舶来词,形式也是不中不洋的),看好莱坞大片,追青春偶像剧,在互联网上闲逛,忙着社交,实在没几个人顾得上听评书了。
假如有几个人听,那多半还是在听单老师的作品。就这个曲艺形式的发展来看,他应该是空前的人物,并且很可能也是绝后的。
如今的人要的是形式多维的视听享受,谁还会从事说书的行当呢。
从此以后评书荒,人间再无单田芳!
05
然而过去可不是这样。
听评书的乐趣是多方面的。
首先,越是偏远的环境,越是年幼的孩子,对自己生活的那二亩三分地之外的世界越是毫不知情。
孩子的视线还很短浅,去得最远的地方可能就是县城,但他的心也是个小宇宙,有着先天的好奇与探索欲。收音机里传出来的故事多是我们民族千百年来最结晶的东西,那里面包含着历史知识,神话故事,现实生活,人物性格,跌宕起伏的情节,荡气回肠的战斗,英雄虎胆的气魄。
经典的评书都是刻画人物成功的典范,这对一个孩子来说,听一回书,好比经历了某种人生,跟主人公同喜同乐。这些,对他们的成长当然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其次,听评书是打发无聊时间的好选择。
人活着,简单来说,就是图个乐,在没有电视之前(其实有了电视也没在短时间内代替收音机),收音机就是个娱乐的大宝箱,评书则是压箱底的货。
工作之余,劳动之后,无聊之际,每天都能有一段精彩的评书伴随日常生活,这不仅给人娱乐和教育,似乎还让人有了那么点盼头。定时守在收音机前,雷打不动。
举例而言,我就知道,一位小朋友,天天听西游记,结果电池用完了,一时买不来,于是急中生智,用电线接了家里的电来用。
他哪里知道220伏的电压和一号电池有霄壤之别,结果把收音机烧的黑乎乎的,报废了。
06
这些乐趣,多是单田芳老师带给我们的。
如今他离去了,但是可以肯定,他的声音将继续留在我们的生活中。
没事时,我还是要听听他的评书。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