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可怕!当AI能精准预测你的死亡时间

文/刘兴亮(微信公众号:刘兴亮时间)

/来源于网络


01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每个人都无可避免地会触及到死亡的话题。在「贪生怕死」的人类意识深处,人对死亡问题的态度是恐惧与颤栗,常常像鸵鸟一样对生死置之不理。

无论重于泰山,抑或轻于鸿毛,生者对死者的态度几乎是围观群众式的——你死了,我活着,我们聚到一起来怀念你,悲痛只是出于这件事对自身的提醒与震动。

死亡之所以令人惧怕,不是出于肉体的消亡,而是出于肉体所具有的力量的消失。

过去,人们知道人必有一死,无人不晓「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叫你到五更」的老话。但若真论起来,谁也不知道自己的死期(被判了死刑的囚犯例外)。人们也热衷于去推测自己的阳寿——往往是借助算命先生的一项娱乐活动,没人当真。

当一个男人捏着异性的小手说她胃寒,并且在「生命线」上发现命运的「波折」以及它的顽强时,心里想的并不是对方的健康与寿命,而是她的皮肤与身段。


02

无论如何,我们都忌讳死亡的话题,也没人敢声称他懂得了死亡的奥义。

因此作为一个有志于科学发展、社会进步、人类福祉的互联网青年,当我看到以下新闻时,内心的感受是「复杂」的,矛盾中隐含着疑惑,兴奋中难掩忧虑。

据美国媒体报道,谷歌公司已开发出一种新AI(人工智能)算法,可预测人的死亡时间,且准确率高达95%。

可怕!当AI能精准预测你的死亡时间

最近,谷歌的这项研究发表在了《自然》杂志上。

要知道《自然》杂志是一份在学术界享有盛誉的国际综合性科学周刊,已诞生一个半世纪。杂志以报道科学世界中的重大发现、重要突破为使命,要求科研成果新颖。因此如果谷歌的相关研究在此杂志上发表,那我们就很难想象这一话题是出于噱头而杜撰出来的。


03

在人工智能进入突破性历史阶段的前夜,我曾预测一些职业会被AI取代,医生是首当其冲的一类。

要知道,医术往往建立在长期的经验基础上,医生见过的病人与症状越多,处理过的案例越丰富,相应的对症下药的手段才更有效。而所谓的「经验」其实就是「数据」,医生累积的数据,以及处理数据的模式,决定了他的医术。

人作为感性的动物,在数据处理上一定不如客观、冷静,计算速度飞快的机器人。

因此我斗胆设想在未来,一个人感觉身体不适,步入医院后,就如同进入了自动化的生产车间,躺在输送带上,一路过去抽血化验,X光投射,核磁共振等等,根本没人问你一句话。

与此同时,你开始被各种机器手进行种种操作,消毒,输液,往你嘴里喷药,大约两个小时后,你从传输带上如同一个被找到的航空托运包落到地面,走出医院。

当你回头瞭望这间巨大的「治疗车间」时,不仅身体已经恢复如初,而且你的数据已经分门别类被输入了医院的数据库。

一切都那么悄无声息,有条不紊。这就是精密计算的治疗过程吧!


04

同样是人工智能带来的革命性预言,谷歌公司的新研究却让我坐卧不宁。

报道说,这项AI技术对医院患者面临的一系列临床问题进行了测试。在研究中,谷歌对来自两个医疗中心至少21.6万名成人患者(注意这一数字,是二十多万人),应用了这一AI技术,测试时间至少为24小时。

研究人员从电子健康记录中获取了大量数据。并从这些临床问题和结果中做出有效的预测,包括一项重要的临床结果——死亡。

可怕!当AI能精准预测你的死亡时间

这项理论性证据研究发现,该算法可准确地预测病人的死亡风险、再入院,延长住院时间和出院诊断。在所有情况下,该算法都被证明比以前公布的算法更精确。

据加州大学旧金山卫生系统的数据显示,该AI算法在预测患者死亡率方面有95%的准确率,而来自芝加哥大学医学系统的数据显示,其准确率为93%。


05

百分之九十多的准确率。

这就是说,当你被这一算法进行了相关身体数据的计算之后,它能够对你截至目前为止的健康状况做出种种预判,提出有效的治疗方案,以及告诉你情况已经这样了,「能吃点啥就吃点啥,能喝点啥就喝点啥」。

在这一残酷的现实面前,你需要接受自己就要「嗝屁了」的判断。

理智上固然如此,可是情感上谁又愿意接受呢?


06

最近两年围绕人工智能的发展和运用出现越来越多的争论,正所谓凡事都有利弊两面,如何取舍与均衡是很难的选择题。

不说别的,就说令人们想想就虎躯一震的杀人机器人,如果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而成为现实,那几乎是一场噩梦。没有人能够与冰冷的没有疼痛感和情绪的机器人对战而取胜,它们会像电影中的冷血杀手一样横扫人类生活的地球。

虽然,在医疗领域,AI的发展一定有利于人类健康。但是无限制的发展,必然带来相反的效应。

就如同谷歌的研究,它让你知道自己的死期,从心理学和人类社会的自然秩序来看,一定会带来不可预测的结果。

我们也可以斗胆设想,未来有一天,你走进巨大的「治疗车间」,从传输带上下来后,有一片纸条落在你手中,那上面写了你的身体症状,治疗手段,末了还有一句:该患者在正常状态下(不出于交通事故刑事案件雷击等)还能存活两年零六个月。

换做我,首先是拒绝在就诊时提出这一诊断要求,这不仅省了一笔费用,还能让我在余生(管它有多长)中继续安安稳稳地生活,该干吗干吗,而不是发现自己来日无多(就算多也是确定的,掰着手指头算自己还有几天)的情形下冷冰冰地走向死亡。

活着就是活着,死亡是与生活无关的另一件事,二者绝不能产生精确的逻辑关系!

否则,那将是多么可怕的弥漫着悲观和宿命色彩的人间景象,所有人都挂着听天由命的表情,如丧考妣般走来走去,进而丧失了热爱的情趣。

话题:



0

推荐

刘兴亮

刘兴亮

1308篇文章 36天前更新

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闪聚创始人,新媒体天使会创始人兼合伙人。资深互联网人士,知名营销、传播专家。多家上市公司顾问。计算机学会委员,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委员。西南交通大学计算机硕士。IT名博,访问量超过千万。主要著作有《智胜江湖:创业取舍经》、《第三浪-互联网未来与中国转型》等。曾任大度咨询副总裁、互联网实验室总裁、红麦软件(soften.cn)总裁等。 【速写】 刘兴亮,山西吕梁人氏,现定居北京。 性情如家乡的黄土般纯朴, 性格若家乡的枣树般坚韧, 经历像家乡的黄河般沧桑。 好酒,三杯两杯不醉; 喜友,十个八个不少。 无它,性情耳! 【素描】 年未六十,貌似六十,心态逾六十。 心智呢?时而六十,时而十六。 【联系】 QQ:27739831 MSN:htdsd@msn.com Email:xlliu@vip.163.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