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本文为《ICON》杂志的采访稿,记者:樊成刚。

 

ICON:网络文化最初的几个起源地是哪里?发展到现在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刘兴亮:互联网文化发源于98年到2000年左右的BBS阶段,当年几个比较火的,像新浪论坛,中青论坛,天涯,榕树下这几个地方是最主要的发端,那时候涌现出了中国的第一批网红,像什么三驾马车,四大杀手,都是一批70后文艺青年带着马甲在里面玩,例如其中的路金波当年叫李寻欢,宁财也并非本名。当时玩的内容还都是以小说,散文诗歌,幽默诙谐的东西为主,还是比较传统的。到了2005年前后,又进入一个新时期,以起点为主的玄幻小说、穿越小说开始大量涌现,后来的晋江文学、红袖添香、潇湘书院也起来了,成为一股网络文学的潮流。

 

这两个时期,都是一些草根的人物在上面玩。后来博客兴起,成了精英阶层进入网络文化的标志性事件。最开始是方兴东搞的博客中国,但一直都没成气候,直到2005,新浪年开始搞博客,陈彤提出了名人博客,由侯小强来执行,找了一批像韩寒,李承鹏,徐静蕾这样的名人到新浪开博客,博客才火了起来。主流社会精英开始在网络上写是东西,包括我本人也是当时也是因为写博客出名的。本质上来讲,QQ空间也属于博客,只不过是针对的是草根阶层。

 

接下来是微博兴起,进入到社交媒体时代,精英更加占据主流,这一年是2009年,当时很平台做微博,活下来的就新浪一个。微博产品属性,它是两条腿的,媒体属性和社交属性,新浪微博把前者做到极致,却把社交属性做来差到极致。微博的主要媒体属性就是爆料加粘粉,形成广场围观效应。机构官微发布官方消息,名人与粉丝互动,“粉丝”这个词就是这时出现的,粉丝文化由此兴盛。

 

如今移动互联网起来后,微信,头条,百家等自媒体成了主流,每个人都可以搞个自媒体。当下这个移动互联时代,有两大特征:第一个是全民网络化,过去PC端是部分网络化,现在是全民。第二是碎片化,你让大家再去阅读一个长篇大论的文章,基本很难。过去呢是不抢时间,你说你写一本书洋洋洒洒十万字,但是核心的观点有人就几百字,你让大家看十万字,不是浪费时间嘛!现在要帮大家节省时间,因为时间碎片化了,所以要节省时间,这两者是关联的。

 

ICON:那经过这几个阶段发展过来,网络文化的特质是怎样演进的?

 

刘兴亮:要说网络文化的特色,一直都是在改变的。BBS时代是以话题为中心,博客时代,许多专业人士进入互联网,在上面写专业文章、实事评论。博客更像是一个文集,以人为中心,开博客的专业人士基本用真名,发言也更正式一些,因为他要维护自己的形象,像BBS时代那种恶搞,谩骂也少了,网络风气就相对之前文明一些。网络公知也开始扎堆出现。

 

从博客到微博早期阶段,都是愤青加精右人群占了主流,这些人抨击现实、吐槽抱怨、揭露潜规则。到了微博后期阶段,也就是社交媒体微信崛起,豆瓣、知乎、百度贴吧等社群起来后,微博逐渐地只留下娱乐文化了。互联网文化发展到现在,是越来越细分、多元化(豆瓣的文艺小清新、贴吧文化的简单粗暴、知乎的理性专业),碎片化,自媒体化,其实现在我们说的自媒体,在博客时代就有了,只不过那时是偏向于精英的自媒体,现在呢是全民自媒体,全民追捧网络文化。

 

所以我们看到,互联网文化本来是起于草根,后来精英化,到现在又回流到草根,很好玩很有意思。互联网文化从最初的一个草根的,被人瞧不起的文化,现在成了主流,正对应了一个网络词叫“屌丝逆袭”。

 

ICON:互联网文化成为主流文化是在哪个时期,有没有节点或者明显的标志性事件?

 

刘兴亮:就我个人的观点而言,互联网文化开始逐渐成为主流文化,其中有几个标志性事件。第一个是2006年初,陈凯歌控诉网民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侵权事件,引得全民围观,民众一边倒支持胡戈,网络文化占了上风。还有个案例是,EMC公司大中华区总裁和小秘书事件,也是引起渲染大波,最后小秘书胜利了。

 

草根人物能够在与传统大咖的冲突中能够取胜,互联网文化从劣势变为优势,这是一个典型的反转。后来的微博时代,各大主流媒体,机构,主流社会名人,都开始开官微,从语言风格和叙述方式都开始拥抱网络语言风格,这是第二个节点。

 

第三个节点就是2014年,中央提出互联网国家战略后,互联网文化影响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点,迅速奠定了主流文化的基础。

 

ICON:之前您提到精英阶层的介入,对网络文化影响甚大,为什么精英阶层这次大举介入?都带来了哪些影响?

 

刘兴亮:移动互联网普及之后,精英阶层第二次介入网络文化,这次进入得更彻底,而且这些精英,比以前的档次还更高。这是为什么呢?

 

我觉得有几个原因,因为不管你做商业还是写作,都有一个共同点:你的用户在哪里,你的受众在哪里?你的用户和受众都转移到了移动端,所以说不管你再牛的大咖,也必须在这方面发力。你用户都不去书店了,你再去书店卖书有什么用啊?用户只看公众号,只看app。你转移到这里,就离你的用户更近了。再一个,移动互联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互动效应,你可以和你的受众互动,建立连接,这很重要。

 

我有认识一些传统的作家,以往与受众链接靠读者来信,这个量很少,不具有代表信。移动端平台对他们来说很新鲜,如果现在的主流作家,你不做这些东西,就逐渐变得不主流了。

 

尤其精英进入以后,互联网会越来越主流。因为人人都在刷朋友圈、看头条,互联网成了成了正式的社交场合,当这些主流社会的精英进来后,互联网文化就逐渐摆脱了过去那种恶搞、低俗、色情和粗暴的风气,因为他们具有示范效应和带动效应,毕竟在现实生活里这批人就是大家的榜样甚至偶像。这样发展下去,传统文化与互联网文化的边界就越来越模糊了,甚至融为一体。

 

ICON:一些观点认为,如今的互联网文化越来越走向碎片化娱乐化,这种基因缺陷导致了系统、专业的严肃文化越来越少,经典作品也很难再产生。你怎么看?

 

刘兴亮:话不应该这样讲。随着时代的变化,很多东西不再像过去那么经典。拿影视举例,像当年《霍元甲》那种万人空巷的经典效应,以后不会再有了。这是信息传播的渠道和影响力变了,因为过去大家获得信息的渠道很少,出来一部书,一个电影都是媒体说好、专家说好,听不到别的声音,一出来个东西就容易造成全民追捧。以前的经典,大家都去看往往是因为听说经典,其实真正上看过以后,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的。如今大家注意力分散,获取信息的渠道太多,而且越来越注重个性化的东西。现在而言,一部作品出来,每个观众都可以借助社交媒体、自媒体发声,在网上还可以边看边发弹幕,这样才是更加直观真实。

 

个性化消费时代,任何作品都只能在一个社群范围里被喜欢,不可能被所有人都喜欢,现实中也是这样。

 

其实严肃文化一直以来都是小众范围的,大众更喜欢通俗的,好玩的,热闹的。我觉得任何时代,严肃文化,都并不会受多大影响,越是被这些碎片化、浮躁的东西去衬托,反而越是显得它的重要性。我倒不担心严肃文化会被娱乐文化冲淡,因为任何时期都是需要的。你比方一个普通人的生活,更多的时间还是要休闲要娱乐的,但当你全部是这类东西的时候,他们也会去寻找一些精神享受。正儿八经的东西我们需要,但是它一定是占很小的比例。任何时候都不会缺失。

 

任何市场,都会有一个优胜劣汰、自我纠偏的过程。那些标题党,浮夸调侃风格的内容,一定会随着时间而褪色,或者被净化淘汰。

 

 

ICON:如果说眼下的网络文化,逗比、卖萌和内涵黑是主流,那几年后当下一代人成为互联网主体的时候,会不会有新的走向?

 

刘兴亮:我觉得会有的。现在的互联网文化风格,像逗比啊、卖萌啊、内涵黑啊,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通俗文化、娱乐文化,这种永远是存在的,今天我们是逗比,明天卖萌,以后又卖什么我们不知道,但是这种娱乐文化一定是喜闻乐见的,因为对于整个文化环境来讲,通俗文化一定是占主流的。

 

唯一可以明确的是,我觉得未来趋势,可能网络文学这种说法就没有了,因为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的边界已经不在了。

话题:



0

推荐

刘兴亮

刘兴亮

1299篇文章 27天前更新

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闪聚创始人,新媒体天使会创始人兼合伙人。资深互联网人士,知名营销、传播专家。多家上市公司顾问。计算机学会委员,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委员。西南交通大学计算机硕士。IT名博,访问量超过千万。主要著作有《智胜江湖:创业取舍经》、《第三浪-互联网未来与中国转型》等。曾任大度咨询副总裁、互联网实验室总裁、红麦软件(soften.cn)总裁等。 【速写】 刘兴亮,山西吕梁人氏,现定居北京。 性情如家乡的黄土般纯朴, 性格若家乡的枣树般坚韧, 经历像家乡的黄河般沧桑。 好酒,三杯两杯不醉; 喜友,十个八个不少。 无它,性情耳! 【素描】 年未六十,貌似六十,心态逾六十。 心智呢?时而六十,时而十六。 【联系】 QQ:27739831 MSN:htdsd@msn.com Email:xlliu@vip.163.com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