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01
又一位正值花季的美丽姑娘命丧滴滴顺风车。
很难设想,姑娘在人生最后几小时的心理感受,恐惧、无助、撕心裂肺、哀求、留恋、疼痛——那是怎样的一种绝望和悔不当初。一个鲜活的生命,在青春灿烂的年华里凋零了,以最残酷最暴戾的方式离去。
 
事情发生以后,网络上炸了锅,人们纷纷跳出来指责滴滴公司的态度以及相关的历史问题。
 
据说,作案的司机在前一天曾遭到乘客投诉,该乘客也遇到了相似情况,幸运的是她逃脱了。然而,这个至关重要的投诉并未获得相应的重视。滴滴公司含糊其辞的态度和息事宁人的作法导致了第二天的悲剧。
 
更令人无法接受的是,是滴滴公司客服的响应态度和能力。如能及时响应,依托我们国家已覆盖到城乡的天网工程以及手机定位技术,即使不能及时解救这位姑娘,也有可能第一时间破案。
 
然而——重点在于,警方的态度不够坚决——其反应之所以慢是因为滴滴公司不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
 
警方居然连提取嫌疑人信息的工作都不能有效完成?那他们手里的权力到底有多少,有多大,如果这些都不清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能得到保障吗?再说了,滴滴公司不过是一个有一定体量的民营公司,他们敢于违抗公安的命令?
 
当然,任何事情都有法律程序,警方办案也要在职权范围内进行,如果说公司的制度和警方的程序在此次事件中都合乎规律的话,那这些制度是不是可以进一步改善呢?
 
毕竟,任何制度的安排,都是以人为本的,违背了基本的东西,那就说明不合理。
 
02
 
而且,滴滴顺风车的另一个司机刚刚在数月前奸杀了某下夜班的空姐。当时的一片愤慨与声讨,似乎并未唤醒这个公司的相关人员的警觉之心。
 
当时是“赔钱了事”了。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一个人死了,都可以用“价格”解决。可人的生命到底值多少钱呢?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是不是有差价,这些考验人们良知的关节点,很少有人去深入探讨。
 
那么我们再看看此次悲剧发生后的反应。
 
滴滴在全国范围内下架了顺风车业务。此外,他们还解聘了负责顺风车业务的女主管,一个也值青春年华的姑娘。很多人还对此姑娘的工作履历做了一番调研,得出些毫无逻辑关联的结果,有些“墙倒众人推”的意思。
 
03
 
此外,上海的有关部门还及时发现了滴滴在上海顺风车业务此前未备案,涉嫌违法经营。
 
这个新闻标题就更值得玩味了,既然“此前”未备案,那么监管部门为何“此时”才发现呢?是不是之前都睁着眼睛看不到,难道说顺风车业务在上海的开展几近于无,以至于它的存在与否根本无足轻重?
 
这说明了了什么问题呢?很多事情在我们国家都缺乏规则意识,这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公司,一部分人造成的。就环境和世风而言,所有目前的现状都是全体人合力造成的结果。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是你在做相同的事情,你是否会制定严格的规定,以缜密的方案和制度来规避相关的风险?说实话很难。
 
我们生活在一个可怕的发展陷阱中,任何事情都求快求大。
 
至于滴滴出行这样庞大的企业,是靠资本推动起来的,它的攻城略地无所不在,无非是为了更快地上市,更大规模地延揽用户。在这种以速度为诉求的发展模式中,你慢一拍就可能丧失掉未来。
 
有了资源和大笔金钱后,无论谁在CEO的位置上,他都不可能慢下来细细思量所谓的人文与文化,一切都是非理性的。
 
否则的话,我们今天怎么会生活在这么一个被雾霾淹没的中国呢?这绝非某一个企业造成的。
 
04
 
人命关天,人死不能复生。假如这个死去的人是自己的亲人,假如这个亲人本有机会在极端危险的情境中脱离,假如……可人生没有假如,只有事实。
 
社会结构的庞杂和幽微,其中呈现的人性的善恶,有多么复杂,不是表面发生且引起关注的几起恶性案件能说明的。人们今天看到别人的悲剧,兔死狐悲后,很快又会沉浸于过去的生活。
 
实际上,这种悲剧再次不可避免地成为看客的新闻大菜。看看知乎上关于此事的几个问题:
如何解析滴滴司机奸杀的心理活动?
顺风车这类业务该不该被取消?
滴滴乐清事件中,女生在发觉情况不对之后应该如何自救?
 
不得不佩服,中国人很有想象力。的确,网上近些日子还有不少关于“一招吓退歹徒”的文章四处流行。这些转发者不过是道听途说一些毫无根据的主张,就自以为能在险境中顺利脱身,真不知道类似观众是真的愚蠢,还是在社会事件中寻找存在感。
 
05
 
难道滴滴顺风车业务被取消就解决了这些问题吗?如果人心离乱,世风不古,那些积郁在心无处发泄的人就算不开车,也会在其它地方做相似的事情。
 
这使我想起南宋思想家陆九源的一段话,他在《贵溪重修县学记》开篇写道:
“风俗之所由来,非一日也。或睹其坏,而欲齐诸其末,禁诸其外,此后世刑政之所以益敝。”
 
齐诸其末,禁诸其外。真可谓一语道尽真经。如何导致如此不堪的现状,这种“既成事实”的由来,相关部门若不是愚蠢无知,就是罚罪于人,脱责于己。
 
多数时候,人心的败坏往往是从公器私用,强制的不公引起,导致上下交恶,左右攻讦,人人无所依傍。
 
别以为把滴滴搞臭,这社会就会忽然变得和平宁静。
 
06
 
也有一篇点击率很高的文章,说作案的司机是留守儿童,生活在社会底层,一身毛病且债台高筑的青年。他的成长环境、涉世经验、价值取向,都在懵懂中稀里糊涂地被这个意外的犯罪行为截断了。
 
一切都是未成形的,他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难道是个案吗?为什么这么一个本应朝气蓬勃的青年要强奸和杀人?他绝不可能不知道这个行为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但是他干了,无论如何都要这么做。
 
古人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所谓教育的的功能就是要教人隐恶扬善,在此基础上能有益于社会与他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人要是能在成长过程中获得关于德性的教育,而不是空喊口号,人心就不会腐坏至此。
 
《中庸》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不知止的话,什么都会跑偏。
 
也就是说,我们对所有的儿童(包括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否以真正能够入心的德育为首要任务,是很值得关注的。此外,规则意识与制度的建设才可能提上议题。
 
否则说一套干一套的人层出不穷,不出事才怪。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话题:



0

推荐

刘兴亮

刘兴亮

1298篇文章 3天前更新

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闪聚创始人,新媒体天使会创始人兼合伙人。资深互联网人士,知名营销、传播专家。多家上市公司顾问。计算机学会委员,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委员。西南交通大学计算机硕士。IT名博,访问量超过千万。主要著作有《智胜江湖:创业取舍经》、《第三浪-互联网未来与中国转型》等。曾任大度咨询副总裁、互联网实验室总裁、红麦软件(soften.cn)总裁等。 【速写】 刘兴亮,山西吕梁人氏,现定居北京。 性情如家乡的黄土般纯朴, 性格若家乡的枣树般坚韧, 经历像家乡的黄河般沧桑。 好酒,三杯两杯不醉; 喜友,十个八个不少。 无它,性情耳! 【素描】 年未六十,貌似六十,心态逾六十。 心智呢?时而六十,时而十六。 【联系】 QQ:27739831 MSN:htdsd@msn.com Email:xlliu@vip.163.com

文章